泽连斯基穿着他标志性的军绿色作战服出现在白宫,立刻就被美国保守派记者公开嘲讽。
这位记者直接质问他为何不穿西装,甚至指责他不尊重美国——这种公开羞辱外国元首的场面,在白宫历史上都是罕见的。
而特朗普呢?全程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出戏,嘴角还挂着那种就是想看你出丑的微笑,万斯副总统更是直接笑出了声。
更离谱的是后面的正式会谈,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围绕援助问题爆发激烈争论,场面极其不堪。
美国高官随后爆料,当他去通知乌克兰代表团离开时,乌方官员几乎都哭了,而泽连斯基本人却仍在争辩,似乎没想到自己已经被扫地出门。
这本应是泽连斯基此行的最大收获,结果却变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大败笔,美国财长贝森特直言这是泽连斯基有史以来最大的外交失误。
想想看,你来求人援助,对方只要求一点合理回报,你却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拒绝,最后还跑到对方家里发脾气?这种外交策略,连小学生都知道行不通。
特朗普是个精明的生意人,他的逻辑很简单:美国已经给了乌克兰超过1000亿美元,是时候看到一些回报了。
而泽连斯基却固执地认为美国应该无条件支持乌克兰,这种天真简直令人啼笑皆非。
白宫会晤失败后,美国政府从国务卿到国会议长,再到国安顾问,几乎人人都对泽连斯基进行了公开批评。
而国安顾问华尔兹说白宫没看到泽连斯基愿意妥协的表态,在美国看来,乌克兰应该感恩戴德,而不是提条件讨价还价。
这种集体补刀行为反映了一个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:弱国没有发言权,美国给钱就要给话语权。
就在泽连斯基陷入外交困境之际,英国首相斯塔默以一个热情的拥抱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。
斯塔默随后召集欧洲多国开会,高调宣布了援乌四步走计划和16亿英镑的导弹援助。
但细想一下,英国这么做的真实动机是什么?答案很简单:脱欧后的英国急需在国际舞台上验证自己的存在感。
乌克兰危机给了英国一个绝佳机会,可以在欧洲事务中扮演领导角色,同时也能在美欧之间充当中间人,借此提升国际影响力。
但英国提供的22.6亿英镑贷款据说将由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偿还——这其实就是在用别人的钱装大方,政治算计的骚操作。
伦敦峰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提议是组建志愿联盟,成员国愿意在和平协议后向乌克兰派兵。
听起来很震撼,但仔细想想,这不过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承诺,因为这一承诺设置了前提——在和平协议签署后。
问题是,谁知道和平协议何时能签?或者能否签成?所谓的派兵很可能只是象征性的维和部队,而非实际作战单位。
最关键的是,欧洲国家有能力兑现这一承诺吗?近年来欧洲军费支出虽有增长,但军事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天壤之别。
法国和英国的核威慑力量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,但常规作战能力却面临严重短板。
这个志愿联盟更像是一个政治姿态,是欧洲国家在美国减少支持后的一种自我安慰。
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谁来为欧洲安全买单?
美国国防部长已经明确说,美国将不再主要关注欧洲安全,欧洲人必须自己负责自己的防务。
特朗普更是多次抱怨北约欧洲成员国搭便车,享受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却不愿意承担对应的防务费用。
这种分歧在乌克兰入约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,特朗普直言乌克兰入约成不了,而波兰等东欧国家却强烈支持乌克兰快速入约。
结果当欧盟外交代表专程访美讨论乌克兰问题时,却遭到了美国国务卿的放鸽子。
这种赤裸裸的轻视,充分说明了美国对欧盟的真实态度:你们的想法不重要,决定权在我们手里。
对美国而言,援助乌克兰的成本已经变得难以承受,1000多亿美元的援助引发了国内慢慢的变多的质疑。
特朗普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民意走向,试图通过矿产协议等方式为美国纳税人争取回报,政府正在将战略重心转向与中国的竞争。
在这一背景下,欧洲安全问题的优先级自然下降,美国希望欧洲能够自食其力,这样美国才能将更多资源投入亚太地区。
这种政策调整虽然让欧洲盟友不满,但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看,却是完全合理的。
脱离欧盟的英国急需验证自己仍是全球重要玩家,而乌克兰危机恰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。
斯塔默政府一方面维护与美国的特殊关系,另一方面又试图在欧洲事务中扮演引领者角色。
通过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积极介入,英国希望向世界证明即使脱离欧盟,英国仍是欧洲安全的关键参与者。
作为核武器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英国确实有条件在这一联盟中发挥领导作用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欧洲迫切地需要重新武装起来,但这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,而非切实可行的计划。
欧洲实现战略自主面临着三重困境:防务能力不够、经济压力巨大、内部严重分裂。
长期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欧洲国家,军事实力普遍不足;欧洲经济增长乏力,多国面临财政紧张,难以大幅度的增加军费;在乌克兰问题上,欧洲国家立场严重不一,没办法形成统一声音。
在这种情况下,欧洲的战略自主更像是一句政治口号,而非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。
欧洲国家可能会增加一些防务投入,但短期内没办法真正摆脱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依赖。
美国的战略压力被欧洲安全问题分散,短期内难以全力推进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,西方阵营内部的矛盾为中国提供了更大的外交空间。
在多边外交场合,中国可能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,特别是在与一些欧洲国家的关系上。
比如,原本紧跟美国对华政策的欧洲国家,现在可能会更加独立地制定对华政策。
当特朗普威胁对欧洲产品加征一定的关税时,欧洲可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,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
在乌克兰危机中,中国一直呼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,反对单边制裁和军事介入。